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中阳历史

中阳历史

关键词:中阳历史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中阳历史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sxzy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4248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中阳县以其境内有战国中阳邑而得名。据《史记·赵世家》记载,赵惠文王十四年(前285年),“与秦会中阳”。文中的“中阳”旧址即在今中阳县城北2.5公里处的庞家会村。



庞家会地处南川河东北岸,为吕梁山区南北冲途,村东现存古城遗址。据考古资料表明,庞家会古城东南角城墙残存500余米,宽约4米,残高5米,夯层6-12厘米。1988年,文物部门又从与古城一河之隔的弓家湾村发掘出一批战国青铜器,其中的夔纹壶、青铜鼎等精美的器物引起考古界的轰动。专家们认为,这座古城应为战国中阳邑,也即秦汉中阳县治所。



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还确定,中阳县为秦代所置,属太原郡。汉高帝六年(前201年),“以太原郡31县为韩国”,封韩王信于晋阳,其中便包括中阳县。西汉元朔四年(前125年),组建西河郡,将原属太原郡的中阳等10县划入,直到东汉末期。



东汉时期,南、北匈奴分裂,南匈奴在汉政权安置下逐步内迁,并与汉政权共同担负起抗击北匈奴的重任。建安二十一年(216年),曹操将南匈奴五部安置入居于今山西的中西部地区,即左部居太原兹氏;右部居祁;南部居蒲子;北部居新兴;中部居大陵。由于这次民族大迁徙的原因,曹魏政权将中阳县治所东迁至今孝义市境,旧中阳县地并入离石县。



这样在山西政区沿革史上就前后出现过两个中阳县,一个为汉中阳县,在今中阳县境;一个为魏中阳县,在今孝义市境。两个名同实非的中阳在古代文献中造成了不少混淆和误解,尤值得我们认真区分。例如,《水经》所载:“(河水)又南,过中阳县西”,这本是指黄河南经汉中阳县治的西面。而郦道元却以魏中阳县的方位去批驳这条经文,他误注道:“中阳县城在东,东翼汾水,隔越重山,不滨于河也。”郦氏错误的原因便在于他只知魏晋,不知有汉。还有《后汉书·鲍永传》:“更始封为中阳侯。”唐代李贤注道:“中阳,县,属西河郡,今汾州孝义县也。”他同样也把汉中阳县错置于孝义县了。



另外,《孝义县志》在解释“中阳”的地名含义时,仍然以孝义当地的环境去附会:“汾水之阳,是邑中处,故名中阳。”实际上我们应把考释的目标转向庞家会的中阳古城遗址,这里才是“中阳”的发祥地。中阳古城地处南川河河谷平川中部的最开阔地带,河水流经其西南,城址恰当其阳,是所谓“中阳”。可以看出,当年这座城址的位置确定,曾经过先民们充满理性的审视与相度,仅从“中阳”二字中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古代环境科学适中居中、负阴抱阳的智慧光华。



自中阳县东迁后,这里成为南匈奴和后来山胡聚居的区域。所谓“山胡”是东汉以来内迁民族的混血后裔,北魏时,遍布于整个吕梁山区。随着山胡势力日益强盛,反抗活动也此伏彼起,“汾、晋之间略无宁岁”,成为北朝统治者的心腹大患。山胡中有一支强大的部族被称为“离石胡”,便居住在今离石、中阳一带。从北魏政权到北齐、北周政权都对山胡进行过大规模清剿,甚至一次消灭人数就达10万,“胡荒”才渐渐平息。577年,北周统一北方后,吕梁山区的山胡还继续收集北齐兵所弃武器抵抗,不久就被讨平了。大象元年(579年),为纪念讨胡战争的胜利,特在吕梁一带设置了一批有关郡县名,如:窟胡郡、定胡郡、归化县、平夷县、宁乡县等等。其中的平夷县治所就在今中阳县城;宁乡县治所在今中阳县东的柏窳山附近。



隋大业初,宁乡县省入离石县,仍置平夷县。金明昌六年(1195年),改平夷县为“宁乡县”,改名原因是因为“平夷”涉及到民族歧视和敌意。当时女真统治者与汉、契丹等各族人民情绪对立,反抗活动不断。金政权除严酪镇压外,还对有不满言论者以“乱言”的罪名予以处死。明昌二年六月,金宣宗甚至下诏“禁止称本朝人为‘蕃’,违者杖之”。如此形势下自然株连到“夷”这个对少数民族的称谓,且要“平”夷,其何能容?此后“宁乡”取代“平夷”,并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。



1914年1月,山西省当局鉴于宁乡县与湖南省宁乡县重名,且与乡宁县极易混淆,遂决定启用其境内历史地名“中阳”,改宁乡县为中阳县,终于为这方土地寻找回文化的根。 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本地历史信息
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